从前,有个学识浅薄的文书,写字时常混淆结构,把字写错。有一次把陈字的“阝”写在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于是文书误以为凡是“阝”都应当在左边,书写郑字时就将“阝”放在左边,不料又被责打二十大板。
后来,有个姓聶(聂)的托他写张状词,文书大声叫苦:“我因写两个‘耳’字(偏旁‘阝’),一连被打了四十大板,你有三个耳,若是给你写状词,岂不是送掉我的性命?”
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有个靠捐钱得官的人,被派往河南郏县担任县令。此人文墨浅淡,却常想入非非,自以为是,认为郏自然就是陕了,于是直奔陕县赴任。
陕县县令感到十分诧异,但还是热情相迎。待陕县县令
接过公文一看,已明白事因,不觉哑然失笑,讥讽道:“陕县若是郏县,那么部员不就成了陪员,杏眼也恐成为呆眼?”可笑那个人竟没有听出讥讽之意。
边读边想
“阝”(耳旁)有左双耳与右双耳之分。左双耳同阜,常见字有降、陈、阶、除等;右双耳同邑,常见字有郑、都、郢、郊等。双耳旁“阝”有别于单耳旁“卩”;“卩”总是放在字的右边,如叩、即、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