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风点点头。
经历了这件事情,我开始反省:
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行为准则,知道自己行为的对和错,只是无法控制自己,同时想试探成人的底线和标准。
当他做了一件他认为可能不大好的事情的时候——
如果你的态度是无所谓的,他会松口气,进一步地挑战你的底线;
如果你怒气冲冲地斥责,他会有所收敛,但敏感的孩子又会担忧: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于是他开始尽其所能地吸引你的注意,用各种不合理的要求来纠缠,这一切都是为了试图验证“妈妈还是喜欢我的”。
而这往往引发成人新一轮的斥责。
善和恶的循环,往往在一念之间。一个爱的肯定和表示,会让一切恢复原有的轨道。
批评孩子,搂着抱着更有效。
观点:
“严师出高徒”。
“严”,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通常是被推崇的一个字眼。但“严格”与“严厉”并不等同,我们管教孩子时往往趋于后者,而且仅仅是表面和外表上的“严”。
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大人自然而然选择的位置就是站孩子的对面,希望孩子看到自己严厉的眼睛、生气的脸庞,听到愤怒的嗓音……可这恰恰会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大人的怒火上和对惩罚的担忧上,忽略了对自身错误的反省。
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它们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爸爸妈妈希望孩子能够审视自我行为,做出调整的话,首先应该满足孩子前三者的基本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文中提出。文/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