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孩子对你不理不睬,或总是叛逆性地反驳你的话,你有没有想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
当你的孩子突然表现得很独立自主,且有意疏远你,你有没有想到,这或许正是因为你对他的“失陪”?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事业的繁忙,埋头工作的你可否想到,多少次深夜回家,孩子已然睡去?
多少次早上出门,孩子还在梦中?
多少次答应陪孩子玩,却一再食言?
事实上,留守已不是农村孩子的“专利”。在城市,因为父母忙碌而造成的“隐性失陪”或“半失陪”的孩子数不胜数。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中,这些孩 子沦为“失陪”一族。因为“失陪”,导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孩子开始自顾玩耍、叛逆父母,不再信任父母的话,导致家庭教育全盘失败的例子 在我们身边已不在少数。
父母的陪伴无可替代
谈起对孩子的陪伴,家住达州西外天恒小区的刘女士感慨颇多,她说:“如今经济发展了,城镇化如火如荼,‘城里人’越来越多,”乡下人“越来越 少,物质条件是上去了,可是孩子们却孤独了,缺爱了。我们小时候虽然父母忙着种田喂猪,但我们起码还有山有水有田有一起混到天黑的小伙伴,现在的小孩呢, 却天天被锁在冰冷的混凝土大楼里,父母忙工作、忙交际、忙这忙那,给了他们精致的房间,却让他们孤零零呆在里面,孩子是真可怜!你说这样长大的小孩子,懂 得什么是爱吗?”
刘女士认为,正是因为缺少陪伴,孩子不懂爱、辱骂父母、甚至对父母拳脚相加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才会真切的发生在我们身边。而等事到临头才忏悔,那时已经永远地错过了让孩子感受爱、接受家庭温暖熏陶的最重要阶段。
达州某教育咨询机构的幼儿教育专家文老师和华西城市读本记者交流:父母的陪伴对子女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孩子能从陪伴及亲子互动中获得安全感并诱 发良性情绪,形成信任、依恋、依赖、期待等积极情感,学会交往、形成社会适应能力,并发展智力。可现在,很多“80后”父母把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甚至保姆带,自己当“甩手爹娘”,殊不知因小失大--我做咨询,经常有年轻父母问:“我俩都是名牌大学毕业,怎么生了这么个东西?”我总是反问:“你大学 时学的什么专业,带孩子需要这些知识吗?”也有家长咨询:“为什么孩子跟我不亲?”我反问:“是你带大的吗?”
让陪伴引导成长 别让“失陪”变成伤害
在达州中心广场商圈经营门市的李女士给本报记者看了她的一篇日记:宝贝,妈妈对不起你!今天回家时没有听到你呼叫“妈妈”的欢快声音,也没有看 见你挥舞着小手急速奔向我的怀抱,最后,居然发现你独自坐在房间角落里跟小熊玩着过家家,嘴里还喃喃自语地对小熊说着什么,丝毫没有察觉我已回家。我倚在 门边看着独自玩耍的你,鼻子酸酸的,差点流下泪来。宝贝,才仅仅五岁的你,就已经习惯了没有我的世界吗?记得上次家长会,老师说,有一天有位小朋友因为妈 妈失约没来接她而在教室里大哭,你居然安慰她说“别哭了,我妈妈也老是骗我,大人都这样!”老师还说,课堂上老师问妈妈最爱什么,你的回答居然是“我妈妈 最爱加班!”我哭了,原来我留在你心里的形象竟是这样的,连我自己都觉得淡漠又无情。宝贝啊宝贝,对不起!
李女士说,之前生意太忙,对孩子“失陪”太多,伤了孩子的心,所以孩子才会对自己那么冷淡。后来自己觉察到了这个问题,把很多时间用在了陪伴孩子上,现在孩子又听话又好学。她说,我以切身体验呼吁为人父母的大人们,多陪伴孩子,多关爱孩子!
文老师对父母陪伴孩子的作用进行了解析: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主要扮演三个角色:智慧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和做人的引导。研究发现,与父亲在一起时间越长、做 的游戏越多,孩子有大智慧的可能性越高。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人格往往更健康——脸上有笑容、抬头挺胸、精神振作、内心阳光,他们做事更果断,思想更活跃,抗 挫折能力也较强,人际关系良好。父亲还扮演着纪律教育、情感控制、做人监督等角色,引领孩子形成良好品性。
母亲主要扮演两个角色:习惯的养成和情商的培养。由于母亲喂奶,注定了与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孩子通过观察模仿,会形成与妈妈极为相同的习惯,而好习惯是终身享之不尽的财富。母亲的疼爱,能让孩子的依恋、信任、期待、希望越来越多,社会性越来越好、情商越来越高。
最后,文老师这样总结:“父母多陪伴孩子,会提供给孩子很多社会角色来模仿:女孩模仿妈妈、男孩模仿爸爸,无论是性别、家务、家庭教育角色等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熏陶与自觉定位,否则,角色意识、责任感等都会受到影响。可以说,陪伴和关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